十年,美特斯邦威市值蒸發327億
以下文章來源于市界 ,作者有趣有料有深度
美特斯邦威服飾(證券簡稱:美邦服飾)在出現連續四個漲停后,連續兩日收跌。
在這之前,美特斯邦威服飾獲得了4.48億元“自救金”,而代價就是賣掉了全資子公司——上海模共實業100%股權。
模共實業旗下最主要的資產便是一棟總面積達3.8萬平方米的房產,而美特斯邦威博物館正位于其中。16年前,在創始人周成建看來,這個博物館便是美特斯邦威文化的“娘土”,甚至不建這個博物館,美特斯邦威的百年戰略將為“無本之木”。
如今,因賣樓,美特斯邦威博物館不得已另遷他所。
“不走尋常路”的瀟灑早已不在,周成建如今只能慨嘆:“要是再不做些決定,就真的沒機會了”。
時代紅利
1965年,周成建出生在浙江青田縣的一個農村,學習成績優秀的他,在讀完中學后,沒有繼續讀書,反而選擇了當一名裁縫。
1983年學成歸來后,他便在家鄉青田創辦了屬于自己的服裝廠,這一年他才18歲。
從租廠房、買設備、招工人,組織生產,一切風風火火地開始了。但成功并沒有周成建想的那樣簡單,第一次創業便以負債30萬收場。 債多了不愁,初出茅廬的周成建帶著僅有的9000元,又來到溫州服裝生意最火的妙果寺,打算東山再起。
來到異地創業的日子并不好過,周成建租了一個簡單的店面,又帶領著之前一起創業的裁縫,晚上做服裝,白天在店里售賣。
漸漸地生意做起來了,后來還開始接到一些代加工的訂單,生意越做越好,周成建不僅將此前的債務全部償清,甚至開始慢慢盈利了。
但命運總是出人意料。在一次服裝打版過程中,由于過于疲憊,周成建誤將一批西服的袖子尺寸縮短了一截。彼時,周成建的小小服裝店剛剛步入正軌,這次的失誤可能讓之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一炬。
周成建靈機一動,將裁斷的袖子接上別的布料做到袖口,再將衣服的下擺也裁去一截,補上別的布料。在周成建的“剪刀”下,一款“現代休閑風格”的服飾誕生了。
恰是這一批看似不倫不類的服裝,卻在市場上成了“熱銷貨”,不僅客戶搶購一空,各種訂單也絡繹不絕。
一次“意外之喜”,讓周成建發現“休閑服飾”是市場的空白,這也奠定了美特斯邦威的基調。
從1983年創業到1994年“美特斯邦威”商標問世,再到1995年首家美特斯邦威專賣店在溫州五馬街開業,這個面向18歲-25歲的潮流服飾品牌,很快成為年輕人的不二之選。
2003年,美特斯邦威簽下周杰倫當代言人。在周杰倫一步步成為周天王的過程,美特斯邦威“不走尋常路”的Slogan也深入人心。這也引得同行競相模仿,忽如一夜春風來,以純、森馬、唐獅等休閑服飾品牌遍地開花。 乘著時代之風,美特斯邦威成為那幾年最亮眼的存在,2008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,成為“A股休閑服飾第一股”。其股價更是在2010年創下歷史頂點,按照東方財富Choice數據,11月30日美特斯邦威盤中最高觸及14.83元/股(前復權),市值攀升至372億元。
作為創始人的周成建身家自然水漲船高。據《胡潤服裝富豪榜》顯示,周成建身家從2008年的160億元一路上漲至2010年的216億元,并成功坐到中國服裝行業首富的寶座上。
成也年輕人,敗也年輕人
從美特斯邦威上市到周成建坐擁中國服裝行業首富的寶座,在享受這一切外界掌聲的時候,卻不知危機早已潛伏。2001年,中國加入WTO,全球化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。
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。
2002年,國際巨頭優衣庫率先進入中國,Zara和H&M相繼于2006年、2007年在中國開設第一家門店,這些快時尚品牌以低價且具有時尚度的服裝產品,提高了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度,也重塑了消費者的消費觀和審美觀。
在經過2008年整體經濟環境劇變后,本土品牌通過持續提價實現了盈利的快速增長,但這也掩蓋了行業經營質量的下降。
從美特斯邦威的各項經營數據來看,恰好踏在時代脈搏上。2010年,美特斯邦威實現營收75億元,凈利為7.5億元;2011年更是創下99億元的營收和12億元凈利潤的好業績。
但其存貨也達到了歷史高點,2011第一季度存貨高達31億元。這一年也成為美特斯邦威由盛轉衰的拐點。
面對高庫存的問題,周成建曾說:“今天任何一家企業靜態有多少庫存,并非是企業致命的挑戰,再多30億,中國市場巨大,也很容易一年馬上就可以消化掉!
但市場競爭的殘酷性就在于,對手不會給你時間。2012年,是優衣庫、ZARA、H&M等國際品牌在中國爭搶份額的一年。
2012年優衣庫在華新增門店數為71家,總數達到184家;H&M在中國內地增開了43家門店,總數已達118家;Zara在中國內地增開了30家門店,總數已達123家。此外,無印良品、GAP紛紛加快在中國的布局。
一年時間,足夠改變一切。彼時的中國,正處于快速變化的時代,服裝行業也是如此。沒能跟上時代變化的美特斯邦威,只能看著這些快時尚品牌在大江大河中乘風破浪。
漢服愛好者戴顯天表示:“曾經美特斯邦威是眾多80后、90后心中的潮牌,但是當他們長大以后,進入大城市工作,對服裝消費有了更高的要求,也對潮牌有了新的認識。一方面,美特斯邦威常常不如附近其他外資品牌來的更時尚前衛;另一方面,在品牌定位上,美特斯邦威沒有及時跟著用戶長大!
之后,美特斯邦威在電商領域的試水也未濺起多少浪花。從2013年首次提出O2O戰略到2014年推出自營電商平臺邦購網,再到打造“有范APP”并高調冠名網絡熱門綜藝《奇葩說》,這些動作并未對美特斯邦威提振業績有過多少幫助。
2012年,美特斯邦威實現95億元營收;2013年,實現營收78.9億元,同比下降17%;2014年,美特斯邦威實現營收66.21億元,同比下降16.08%;到2019年時,美特斯邦威實現營收54.82億元,同比下降28.59%。
反觀另一個例子,國產運動品牌的李寧,在經歷了2012年至2014年的低谷后,2015年,李寧掀起了“國貨”熱潮,“中國風”等風格的服飾,俘獲了一群年輕人的心。
在多次下滑的疊加下,美特斯邦威慢慢淡出了年輕人的視線。其門店數量也從巔峰時期2012年的5220家,逐年減少,到2014年的4000多家、2015年的3700多家。從2017年開始,其財報中便沒有具體的門店數量, 僅以“直營店與加盟店營銷網絡遍布全網”代替。
如今,打開某地圖APP搜索發現,美特斯邦威在北京門店僅剩12家,并且大部分分布在五環外,主要駐扎在傳統百貨、奧特萊斯商場和超市中。
在市界探訪位于北京通州家和新天地二層的美特斯邦威專賣店時,發現從國貿CBD到此處,直線距離為20公里,沒有直達的地跌,下了地跌還需要轉乘公交。
進入商場二樓,在耐克對面的店鋪正是美特斯邦威,雖然是周末,但是整個商場的人流量并不多,二樓的顧客更是零零星星。按每家店鋪兩個店員來算,店員的人數都比顧客多。
95后楊潔告訴市界:“我一直覺得美特斯邦威適合初中高中的人,我上大學之后就沒穿過。衣服也稱不上難看,就很平,讓人沒有購買的欲望!
沒能留住年輕人,自然也留不住投資人。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,美特斯邦威也從2010年11月30日股價14.83元/股、市值372億元的巔峰墜落。到2021年3月22日收盤,股價僅為1.83元/股,市值也跌至45億元。十年時間,公司市值蒸發了327億元。
高瓴資本張磊的《價值》中寫道:沒有哪個品牌能真正擁有消費者,這些品牌不過是為下一個品牌暫時保管消費者的熱情而已。
消費者雖然在變化,需求也在變化,企業也應該跟得上時代的變化。說到底,企業的轉型,其實是人的轉型。
財聚人散
拿美特斯邦威這個名字來說,就有著濃厚的“轉型”味道。
美特斯邦威是由“美特斯”與“邦威”二者結合而來。周成建曾坦言,“美特斯,聽起來一定是沒有農村的味道!碑斎,周成建的兒子周邦威的邦威二字便從品牌名中取自,就是另一寄望了。
對于“洋名字”的熱衷其實還要說到周成建的出身,在他上中學期間,因為“農村”這個身份常常受到一些孩子的欺負。有一次,一個城里的調皮孩子居然用圓珠筆狠狠扎進他的后背,足足有兩三厘米深。類似的不快記憶深深地刻在了周成建的內心。
自8歲起周成建便幫父親管理雜貨店的生意,從小耳濡目染,雜貨店的生意竟被他管理得不錯。而初中的這段求學經歷,讓他這個本身內心就有點自傲的性格,在日后的創業中表現更明顯,那便是別人越說不行,就越想證明自己比別人強。
他當初在“裁縫、泥瓦匠及木匠”三個選擇中,選擇當一名裁縫,也僅是因為與泥瓦匠和木匠相比,裁縫顯得更體面一點。再到之后創業的過程中,從很多細微之處也能看得出周成建強勢的性格,這也造就了美特斯邦威在服裝界“黃埔軍!钡姆Q號。 2008年,美特斯邦威服飾監事魯小虎、董事兼財務總監龍中興等高管辭職;2009年,副總裁楊鴿鸰也提交了書面辭職;2012年7月,在美特斯邦威長跑了13年的副總裁程偉雄,也提交了書面辭職報告;2011年離開的閔婕在2013年重回美特斯邦威擔任CIO一職,但回歸不到一年又再度辭職。
鐵打的營盤,流水的兵,在一眾老兵離開之后,唯有周成建始終堅守。在《不走尋常路》一書中,一位美特斯邦威服飾前高管在談起當年離開原因時說:“我們不是因為企業出了問題、不看好企業發展前景離開的,而是跟周成建沒法溝通,他態度生硬,亂罵人!
除了脾氣不好,另一方面,這些跟了周成建多年的老兵選擇一一離去,或許還有另一層原因。
在2008年3月,美特斯邦威進行了上市前股權分紅,決定對截至2007年12月31日的未分配利潤2056萬元向老股東送紅股的形式進行分配,股本總額為60000萬股。 其中,華服投資持有54000萬股,占股權比例90%;胡佳佳持有6000萬股,占股權比例10%。在這背后,周成建持有華服投資70%的股權,另外30%的股權歸上海祺格所有,但是上海祺格的控股股東也只有兩位,一位是周成建,持股90%,另一位是胡佳佳,持股10%。
也就是說,美特斯邦威服飾的實際股東,都是周成建父女二人,分紅一分都沒有流入他人口袋。即使在上市后,周成建父女二人持股也高達89.55%,公司的實控權牢牢掌握在周成建手中。 在2008年及2009年相繼有高管離開后,美特斯邦威于2010年正式推出股權激勵計劃,授予193名核心業務人員不超過630萬份的股票期權,占總股本的0.627%。
這份股權激勵背后,則是不低的業績考核目標。從美特斯邦威的業績來看,在2011年業績達到巔峰之后,便開始下滑。從2009年6.04億元的凈利潤,到2012年凈利潤僅為8.5億元,業績增速僅為40.7%,與95%的考核增速相去甚遠。更不要說2013年凈利潤僅為4.05億元,與2009年相比反而下滑32%。
財聚人散,財散人聚,這個道理放到什么時候似乎都不會過時。
押注國潮
如果說美特斯邦威之前的成功是因為站上了擺脫鄉村氣息的“潮流”,2019年,美特斯邦威則開始向國潮靠攏。
尤其是2020年美特斯邦威在大力推國潮系列,比如年初聯手新生代京劇演員代表王珮瑜,推出國粹京劇系列、中華博物館系列服裝;再到10月官宣新的代言人、在《說唱新時代》走紅的 rapper——Rich Brian,強調不一樣的青年文化品格。
對于美特斯邦威押注國潮賽道,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告訴市界:“美特斯邦威押注國潮恐怕充滿荊棘和未知。聞道有先后,術業有專攻,每個人每個產品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基因!
王赤坤表示:“現在美特斯邦威把領域擴展到國潮領域,恐怕是轉型的無奈之舉,其結果可能像百度做購物,阿里做社交,雅虎做搜索。如果美特斯邦威還想改變困境,自己做國潮恐怕不是最好的選擇,應該把自己現有的資源、流量、資金戰略入股到有國潮基因的公司或項目,成人之美,享人之美!
押注國潮賽道,似乎是美特斯邦威的絕地反擊之舉,對此周成建是極為看重的,在接受采訪時他曾表示:“美特斯邦威會把‘中華美特斯邦威’作為重要創新部分,引領時尚! 不可否認,國潮熱的背后,是更多年輕人對中華文化自信心的提升,尤其在Z世代(95后群體)占據消費時代的C位后,他們更追求的是實現價值和宣揚自我的空間,僅僅是物質層面的消費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他們了。
但對于過頭的國潮熱,青年情感作家林佳期認為:“如果把‘中國元素’當輕飄飄的噱頭,沒有強大的品牌內核做支撐,只會讓商品和街頭文化的精神內核漸行漸遠,只能算是“偽國潮”,會引發短期消費狂熱,但勢必不能長久!
另外,從現階段的財務數據來看,美特斯邦威仍舊在轉型的探索中苦苦掙扎。截至2020年9月30日,美特斯邦威實現營收26.9億元,同比下滑33.33%;凈虧損7.06億元,同比驟降196.63%。
業績下滑,美特斯邦威的資金狀況也捉襟見肘。從賣房到關閉杭州最大的門店,再到周成建轉讓股份給銀行還債。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,美特斯邦威服飾貨幣資金僅有1.01億元,而負債已累計高達42.94億元,其中短期借款為10.96億元。負債高企的同時,美特斯邦威的存貨也高居不下,達18.51億元。
正如周成建所言,再不破釜沉舟,美特斯邦威或許就真的沒機會了。
|